近日,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统计数据,大型演出市场今年上半年继续呈井喷之势,演唱会、音乐节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4.73%,观演人数同比增长63.35%,其中5000人以上大型演唱会对市场增长的贡献率最高。
演唱会、音乐节的门票价格,少则三五百,多则一两千,可这挡不住观众消费的热情,很多演唱会、音乐节的门票都是一开售即“秒光”。
演唱会、音乐节的走红,折射出人们“悦己”的消费心理。所谓“悦己”,就是首先要让自己开心,至于消费品的实用价值、价格等都是次要的。说得再直接一点,“我喜欢、我愿意”是促成消费的决定性因素。有个例子比较有说服力。根据中国玩具和婴童用品协会数据,00后和90后已成为毛绒玩具最大的消费群体,前者占比达到43%,后者则为36%。90后、00后都不再是小孩子,他们买毛绒玩具,不是为了“抱着才能睡着”这样的实用功能,只是因为喜欢,买了开心。
“悦己”的背后其实是情绪价值。过去,我们通常认为,人们读书、听歌、看电影等主要是为获得知识和艺术享受。现在看来,演唱会、音乐节的参与者首先考虑的往往是如何让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,即获得情绪价值。情绪价值主要表现为对心理的正向影响,就是让人舒服、放松、高兴。演唱会、音乐节现场气氛比较热烈,身处其中的歌迷,会获得一种在工作和生活中很难获得的松弛感,可以跟身边人一起唱,一起笑,一起呐喊,无拘无束,自由奔放。在那一刻,神经会得到彻底放松,正如一位歌迷所说,“进入演唱会现场那一瞬间,跟着大家一起合唱,什么疲惫都忘了”。
坊间有句俗语,“有钱难买我高兴”。这里的“高兴”就是一种情绪价值。“有钱难买我高兴”暗含两层意思:一是情绪价值很重要,二是情绪价值不容易获得。当现实生活中出现一种可以释放压力、调解情绪、抚慰心灵的东西,很容易引起大家的追捧,所以才会出现“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”的现象。
从演唱会、音乐节自身看,创作生产水平不断提升,也是其能够走红的原因。近年来各类演唱会、音乐节虽然仍存在各种问题,但总体上日趋成熟,这体现在营销造势、运营管理、演出水准、安全保障等各个环节,比如有的演出,使用的是最先进的装备,让技术更炫、创意更潮、效果更酷。业界认为,中国的演唱会、音乐节已经实现国际化,与世界顶级演唱会、音乐节相比并不逊色。
演唱会、音乐节等音乐类文化消费持续火爆,产业模式的转变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:
一是线上音乐消费兴起,丰富了音乐消费的业态,为线下演唱会、音乐节带来巨大流量。数字技术兴起后,“数字音乐”很快占据音乐消费的半壁江山,而且将音乐欣赏带入社会全体共赏和群赏的新阶段。线上巨大的音乐消费为歌手们培养了庞大的粉丝群体。他们不满足于仅在线上听歌,更希望从线上来到线下,现场聆听偶像的歌声,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演唱会、音乐节的走红。
二是音乐社交化,增强了音乐消费的黏性。成功的演唱会、音乐节,是消费需求接近的人群同声相应、同气相求的结果。文化艺术从来都是表达情感、进行交流的工具,而音乐的社交属性在当下更加突出。“嘤其鸣矣,求其友声。”今天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,希望通过音乐共鸣达到情感共享的目的,他们希望借助音乐向有共同爱好的人敞开自己——表达和释放自己的情感。在演唱会、音乐节上,歌手的话筒在朝向自己与朝向听众之间来回切换,听众在倾听也在参与,歌手与听众共创共享,共同交流。演唱会、音乐节的这种社交功能对年轻人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。
三是音乐与旅游结合,拓展了音乐消费的新场景。近年来,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演唱会、音乐节创造了新的舞台。文旅走到哪里,哪里就有音乐的声音,就有不同分量的“音乐经济”。尤其当演唱会、音乐节为地方带来巨大流量,成为很多地方的“旅游吸引物”,便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,这也是其近两年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。“锦城丝管日纷纷,半入江风半入云”,在高山流水和人间烟火的旅游场景中,歌声响起来,天籁、地籁与人籁水乳交融,营造出独特的审美意境,也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音乐产品,旅游发展的节奏与音乐类文化消费的节奏实现了同频共振,旅游活动与音乐活动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。
音乐类文化消费已经起势,在可预见的未来,它仍将保持旺盛发展势头。在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下,未来音乐的公共传播力将更强。这对未来的音乐市场管理与服务提出了更高更细的要求。细节决定成败。今后,音乐节的主办方、组织者在演出活动组织上,要更加用心和投入,这样才能让演唱会、音乐节一直火下去。
电话:400-123-4567
Email: admin@baidu.com
传真:+86-123-4567
手机:13888888888